11选五实战技巧

你的位置:11选五实战技巧 > 新闻动态 > 新闻动态

他从菲律宾偷回一根藤,养活中国三亿人口,被称为明朝“袁隆平”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8:09    点击次数:93

生活在今天中国的年轻一代,成长在国力强盛、物质丰富的环境里。即便家境普通,也不必为温饱发愁。然而在古代,这样的生活几乎是一种奢望。唐代诗人李绅在《悯农》中写道: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”这类景象在当代已难见到,但在过去却是常态。

01

自古以来就有“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”的道理。民众能否吃饱穿暖,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。今天人们不再为饥饿发愁,一方面得益于社会制度的进步,另一方面也归功于农业科技的发展,尤其是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,极大地保障了粮食供给。

其实,在物资匮乏的古代,也曾出现过一位改变百姓温饱的伟人。他就是明代商人陈振龙,被后人尊称为“番薯之父”,有人甚至称他为“古代的袁隆平”。他冒着生命危险从菲律宾引入红薯,使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大幅增加,被视为拯救百姓于饥荒的功臣。

陈振龙出生于福建长乐。当地土地贫瘠,水稻收成不佳,百姓常常饥肠辘辘。为了改变这种困境,他没有走科举之路,而是选择经商,想通过别的方式找到解决家乡人温饱的办法。

展开剩余69%

02

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,使菲律宾(当时称吕宋岛)沦为西班牙殖民地,同时也将来自美洲的红薯带到这里。红薯耐旱、适应性强、产量高,果实可直接食用,是当地人赖以为生的主粮。陈振龙看到后,立刻意识到这种作物一旦引入中国,将会极大缓解百姓的饥荒困境。

然而,西班牙人严禁红薯等物资外流,检查十分严格。为了学习种植方法,陈振龙留在吕宋岛潜心观察,发现只要一根藤条就能繁殖,于是暗下决心将其带回。1593年,他借助中国商船返航的机会,把红薯藤巧妙地藏在麻绳与货物中,成功避开了检查,最终将红薯带回福建。

03

回乡后,陈振龙立即进行试种。红薯果然在贫瘠的土地上顺利生长,并很快在长乐县推广。次年福建遭遇大旱,许多地区颗粒无收,但长乐因种植红薯,百姓仍能果腹。此事引起福建巡抚金学曾的重视,在陈振龙建议下,红薯很快推广到整个福建。

红薯因能在灾荒年救命,被百姓称作“金薯”。此后,它逐渐扩展到浙江、广东、山东等地。由于它来自海外,人们又称之为“番薯”。到清代,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都在种植,乾隆年间几乎遍布全国。

红薯的推广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转变。明末全国人口约1亿,而到了康乾盛世,人口突破4亿。即便人口增加数倍,仍未出现大范围饥荒,红薯功不可没。而引入红薯的陈振龙,被视为为三亿人解决温饱的英雄。

结语

今天,中国人口已超过十四亿。粮食的稳定供应,让国家更加安定繁荣。这份成就,离不开无数默默为民生奉献的人。可以说,前有陈振龙引进番薯,后有袁隆平培育水稻,他们的功绩不仅造福当代,更惠及千秋。正如古人所言,这样的贡献丝毫不逊于做官从政。

参考资料:《悯农》《三国志》

发布于:天津市